新闻时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新闻时讯 > 正文

进步是目的,理想是标准——吕承锟

发布日期:2018-10-26   点击量:


 


又是秋意正浓时,校园里梧桐树叶片片落下,铺满了整条林荫小道,小树林中信步,图书馆内开卷,处处充满着浓厚的学习氛围;实验室内埋头实验、专心研究的身影随处可见,那是山东大学物理学院别样的景致。踏过阡陌纵横,回首青春年少,物理学院见证了我们成长与进步,而我们在此收获的,也都会装进人生的行囊,化作我们前进的力量。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遇到的每个人,经历的每件事,都会让我们有所收获。为了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加深同学们的情感,物理学院研究生会推出“菁菁物理,研途相伴 — 走进身边的你”系列人物专访,专访的主人公可能就是你,让我们走近彼此、了解彼此、感受彼此的风采,一起见证每个人与山东大学物理学院的不解之缘,将这份人生的美丽延续下去。来吧,听听我们的故事:对大学生活的感悟、对科研兴趣的探讨、对未来发展的畅想与规划、对学弟学妹的建议……总会有一些片断戳中我们心底最柔软的地方,也总会有些话语给予我们拼搏的勇气。

我们幸识在山东大学物理学院,相伴的岁月或三年,或五载,但每位研究生与学院的缘分远不止于此,我们永远是物理学院大家庭的一员,也为自己是山大物理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也将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菁菁物理,研途相伴,携手共进,共创辉煌!

让我们一起走近本期的第二位主人公:吕承锟。

吕承锟,2012年考入山东大学物理学院微电子学专业,现在是山东大学物理学院2016级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硕士研究生。师从郝晓涛教授,研究方向为有机半导体物理、器件,功能化氧化石墨烯与超快光谱学。

在本科期间,曾任班长、院学生会副主席、院社联主席、山东大学印记文学社社长。曾获山东省第六届大学生物理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一等奖、第四届齐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二等奖、第三届全国虚拟仪器大赛三等奖、第十四届大学生挑战杯科技制作A类优秀奖。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SCI论文共计八篇,包括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Advanced Materials Interfaces,Organic Electronics,RSC Advances等,其中一作两篇。曾获山东大学优秀研究生,山东大学2017年优秀研究生二等奖学金,2018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山大——心向往之,余幸能至

“我家在山东烟台,因为山东大学实力雄厚、知名度高,我对山大有很多了解,能够成为山大人是我的荣幸。” 吕承锟这样说,通过这次采访交流,看出吕承锟对山大有着深厚的情怀。

2016年本科毕业后,考虑到山东大学物理学院雄厚的师资力量、顶尖的学术实力,吕承锟毅然选择继续在山东大学攻读硕士,本科期间丰富的经历,不仅增强了他与老师和同学们的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而且提高了科研创新能力,为他研究生阶段打下了厚实的基础。在谈及本科与研究生两个阶段时,他强调本科和研究生培养是系统的、连续的,都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是发展成长的不同过程,相较于本科注重知识的积累、基础的构建,研究生选择面不再那么宽泛,在科研工作上具体到某一方向,更加关注专业的前沿领域。

科研的那些事

吕承锟现在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有机太阳电池,通过对氧化石墨烯的功能化修饰,使氧化石墨烯能溶于氯苯等有机溶剂,进而研究功能化氧化石墨烯与共轭聚合物之间的分子作用力和电荷传输特性,以达到对有机太阳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和稳定性等关键参数的提升。

科研工作是枯燥、辛苦的,如何协调个人生活与科研工作就变得尤其重要,关于这一点,吕承锟说他每周会到健身房一两次,有时还会通过聆听欣赏现场音乐来放松自己,也积极参与学校学院组织的各项集体活动,如合唱比赛、运动会。

科研心得——经验传递

关于科研,吕承锟从自身科研经历出发,向师弟师妹们分享了一些科研的心得,希望他们也早日取得优秀的科研成果,具体总结为以下几点:

(1)不怕吃苦、甘于寂寞、失败之后总结经验教训,勤于思考、不断改正、持之以恒。

(2)关注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开阔视野。

(3)多听多问多交流,激发新的灵感。

(4)重视实验细节和习惯,比如实验室湿度温度等微小差异都可能影响实验结果。

人生处处风景,生活处处收获

除了物理学院的老师邀请校外专家做的一些学术报告外,吕承锟还参加了国内外共9次相关领域的学术会议,并且做了3次中英文的口头报告,下面吕承锟向我们分享了一些他的收获:

“一方面听领域内的专家讲各自的成果,可以激发你的创造性从而想出新的课题,对于一篇好文章来说,idea是最重要的;其次在参会的过程中学会了与陌生人交流,做科研不是单纯的看论文做实验,也需要团队合作,因此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要大方地向对方介绍自己,提出你想问的问题,可以很好地锻炼交流能力。”

“另外我非常喜欢做口头报告,因为在本领域专家面前分享自己的学术成果是一件很兴奋很有成就感的事,如果专家对于你的课题提出疑问和意见,那你就更赚了。郝老师每年都会组织一次薄膜暨光学和有机电子学交叉学科国际学术研讨会,我有幸都全程参与组织。举办一场会议需要考虑很多事情,前期邀请专家,资金和赞助,专家的行程,会议秩序册的制作,接送专家等各个细节,这些都是科研之外的,而且看似与硬邦邦的科研相悖的东西,但也会收获满满。我觉得做科研不是闭门造车,需要看论文,需要与别人交流,肯定也会用到别人的仪器设备,物理学院的学生应该多加强与人交流的能力”。

想对山大说

“我的成长和进步,离不开山大的培养、老师的教导和同学们的帮助。感谢山大的培养,为我们提供了充实和发展的机会,优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祝愿山大的未来更加辉煌,物理学院更上一层楼。希望我们秉承山大精神,齐心协力奋发前行,为山大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采访:王成磊、陈志艳

编辑:陈志艳、王成磊

图文设计:栗振洋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   邮编:250100

电话:(86)-531-88377032   邮箱:physics@sdu.edu.cn

  • 物微志信 山大物理
  • 物院仪器设备公共平台
  • 物说新语